【傳播沙龍】以全球眼光重新定位臺灣文化力 丁曉菁談文創產業的前進方向
【活動演講】 2025-11-04
本班11月1日中午於傳播學院劇場舉辦「傳播沙龍 EMA TALKS」,邀請前文化部次長、文策院創辦董事長、現任友松董事長丁曉菁主講,由嚴曉翠老師主持。活動以對談形式展開,丁曉菁結合多年橫跨媒體、政策與產業的經驗,帶領師生思考臺灣文化內容產業的挑戰與機會。
丁曉菁以哲學系為起點,職涯卻一路橫跨媒體、政府與產業。他回顧自己從公共電視節目部經理轉任文化部次長的契機,坦言職業轉變和看見媒體業結構性問題有關。當時產業面臨投資保守、轉型等問題,「老實講在那個階段,所有在這個行業裡面的人,應該都會很焦慮。」他說道。站在媒體業「黃金交叉點」上的丁曉菁,第一次體會到政策和產業發展密不可分,應該隨時做好準備,才能應對各式各樣的挑戰。於是,丁曉菁決定走進體制內,嘗試用政策的力量找尋解方。
他指出,文化內容產業變動快速,管理也容易產生歸屬問題,而2019年以「行政法人」形式成立的「文化內容策進院(TAICCA,以下簡稱文策院)」,便為政府與產業建立了更具彈性的合作機制。由於政府組織調整速度趕不上產業變化,文策院被設計為跨部會、跨專業的橋梁,讓政府預算的投入跟人才累積,能有效因應時刻變動的產業。「文策院的成立是一個里程碑。」他說道。
然而文化產業的挑戰往往不在創意本身,而在與市場的距離。面對主持人嚴曉翠提問「臺灣文創為何難以走向國際」,丁曉菁指出,問題不在規模,而在市場邏輯。他舉例,冰島人口僅三十五萬,卻能拍出在Netflix熱播的劇集《困獸之鬥》,關鍵在於他們從一開始就以國際市場為目標規劃。
當文創產業不再只靠國內市場收益,反而開始從國際市場變現時,法律、商業等專業人士就會想要進入文創行業。丁曉菁強調「跨領域」的重要性,並點出臺灣產業體質與鄰近文化強國,如日本、韓國的不同。日韓的每個產業都相當國際化,在商業能量正常運作的情況下,自然而然會有業務合作主動上門,不需要為了贊助迎合金主。
「但是臺灣恰恰相反,」丁曉菁解釋,「如果以影視娛樂來講,臺灣現在最大的製作公司已經變成整個文化部門了。」當最大投資客是公部門,商業產能就容易與世界脫軌。他說明:「如果沒有用國際做生意的模式,即使你的作品再好,基本上就注定了你跟市場的距離。」對此,嚴曉翠提出自己的反饋,他認為臺灣很多作品少有國際商機,如果提前在企劃前期就多思考如何面對國際市場,重視閱聽人研究及市場研究,應該會增加「走出去」的可能。
除了改變商業思維外,臺灣本土的資源是否能接住源源不絕的人才,更是讓產業恢復健康的關鍵要素。丁曉菁發現,隨著經濟提升,不少年輕人的發展空間變得寬闊,父母願意送孩子出國修習藝術、音樂等,不禁讓他思考:「這群孩子回來之後,我們有沒有成熟的產業讓他們銜接?」他指出,文化部跟文策院正在為此努力,希望建置產業國際化的通路跟Know-How(實際知識)的架構及工序,縮短有志之士投入產業、邁向國際的摸索時間。「讓這個行業變成在商業上進入一個正循環,而不是只靠輔導金或公務部門系統的資源。」他總結說道。
本次演講可謂「含金量極高」,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,由站在第一線的丁曉菁梳理出臺灣文化內容產業的清晰脈絡,並以實際經驗提出許多具建設性的建議,讓在場師生獲益良多。嚴曉翠坦言,自己為了主持這場講座做足了準備,在擬定對談提綱前大量閱覽了文策院的白皮書、產業報告書等。身為EMA畢業生的他笑稱,準備這次主持簡直比上課還累。政大新聞系陳百齡老師表示,以對話的方式進行演講比一般演講要有趣得多。這場沙龍不僅深化了政大師生對文化產業的理解,也體現傳播教育與實務界接軌的價值。
回新聞表列